一项多个方面数据显示,在超过400家的国内机器人企业中,其中研究减速机的企业只有13家,而在行业一致认为比较关键的“RV减速机”研究上取得初步进展的只有5家,目前的研发仍在艰难进行中。
李笙凯认为,按照工业机器人400亿元的年产值计算,国内工业机器人核心部件“减速机”的产值规模仅为数亿元。
他的计算方式是,按照减速机目前约1万元的市场报价,工业机器人一个轴配备一个减速机的传统构造,以及工业机器人平均5轴的数量进行计算而得出。
此外,作为工业机器人驱装置的“伺服”和电机的规模也大体在“数亿元”的范围内。
李笙凯指出,这是由于在本体的产业领域,外资和国内厂家各占的市场比为4:1左右。而外资厂家又不太可能采用中国产的核心零部件,反而是国内厂家对国外零部件产品大为依赖。
“减速机是在机器人各部件中占比最高的一个单体部件,一个机械关节、实现一个动作都需要一台减速机来支撑。但国内对齿轮、摆线轮尤其内轮齿圈等关键零部件的加工精度不能完全保证,尚不能形成批量化生产,目前只能严重依赖进口,这也直接引发了减速机是国产工业机器人成本居高不下的最主要的因素。”李笙凯坦承,作为市场化的风险投资机构,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少触碰零部件生产领域。
业内人士认为,不光在零部件生产上,就在机器人外壳,通常所称的“本体”生产上,国内产业在未来的3~5年也很难有所突破。
中关村融智特种机器人联盟秘书长陈晓东和记者说,想要打破国外工业机器人的价格壁垒,唯一的路径就是中国本土工业机器人产品要在产业整合的背景下,集中优势力量升级产业,要避免重蹈之前我们在光伏产业在发展上过热、导致产能过剩,整体行业陷入“红海”的覆辙。
孔祥战“悲观”地表示,“红海”看上去没办法避免,这是中国特有的市场经济的客观规律决定的。
孔祥战说,“一旦工业机器人在市场之间的竞争趋向白热化,产品、服务同质化严重,国内企业利润很可能会呈现微薄甚至负利的情况。”
在孔祥战看来,这并非意味着,国内生产商没有一点机会,因为无论是经营管理创新、营销创新还是商业模式创新等等,都是通过改造现有的体系,从成本、花钱的那群人、消费方式转变、产品服务升级提升等诸多方面,实现创新从而跳出红海,开辟属于自身个人的蓝海市场空间,达到盈利的目的。
“要避免重蹈光伏产业的覆辙,企业一定保持领先,不断地超越自己,不断发现新的蓝海,保持盈利水平。”孔祥战说。
在可以成为“朝阳产业”之前,工业机器人产业对于多数梦想者而言,并不是一个谁都能玩得起的游戏。
业内人士称,能使用“工业机器人”的厂家基本为汽车、船舶、精密制造等上规模的“大户”。有关数据显示,机器人项目上马的首笔支出在汽车行业中可以占到当年总支出的20%~25%,有些行业还可以达到70%~80%。
另外,由于需要长期维护,其间不断发生零件和维护等人力成本。对使用厂家而言,机器人生产线发生各种成本在购买和使用产生的比例为1:10左右。